展覽地點:河南博物院主展館四樓13廳
展覽時間:常設展覽
主辦單位:河南博物院
前 言
楚人以帝高陽之苗裔自居。周成王時,熊繹立國于楚地,都丹陽(今河南淅川),篳路藍縷,勵精圖治;春秋時期,楚先后吞并漢淮之間四十余國,楚莊王一度飲馬黃河,敗晉服鄭,問鼎中原。雄厚的國力與多元的傳統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楚文化。丹淅流域是楚文化濫觴之地,楚人在此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。這里展出的淅川東周楚墓青銅器,以其富麗紋飾和精湛工藝,展現了楚文化獨領風騷、彪炳千秋的魅力。
第一部分 食器——自羊徂(cú)牛,鼐(nài)鼎及鼒(zī)
先秦時期,食器作為禮器的主體,多用于宴饗、祭祀等場合。春秋中期,楚國青銅食器擺脫周式銅器傳統的束縛,造型新穎,獨具特色,出現了形態各異的鼎類。
第一部分展廳實景
“王子午”鼎
環耳素面敦(duì)
鏤孔龍紋銅俎(zǔ)
第二部分 酒器——為酒為醴,烝畀(bì)祖妣(bǐ)
飲酒禮是周代的宴饗和祭祀等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,酒器在禮器組合中不可或缺。春秋時期,楚國青銅酒器主要有方壺、圓壺、尊缶及盉等,以尊缶最具特色。
第二部分展廳實景
云紋銅禁
龍耳方壺
第三部分 水器——盥(guàn)帨于下,有盤有匜(yí)
青銅水器主要用于禮儀活動中的盥洗儀式,以表恭敬和虔誠。大致可分為盛水器鑒、浴缶、承水器盤和注水器匜等。
第三部分展廳實景
“孟滕姬”浴缶
蟠虺(pán?huǐ)紋匜(yí)
第四部分 樂器——鐘鼓锽锽,磬管鏘鏘
八音之中,以鐘為首,尚樂之風,于楚為烈。春秋時,楚王有“九龍之鐘”作為社稷之象征。楚國的王公貴族,也多以隨葬編鐘來顯示其地位。
“王孫浩”編鐘
“化阝子受”編鐘
樂器支架“神獸”
第五部分 兵器、車器、雜器——干戈戚揚,爰(yuán)方啟行
春秋時期諸侯紛爭,楚國兵器鑄造精良,殺傷力極強;車馬配件更加完備,制作精美。先進的兵器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保障,精良的造車技術為疆域的開拓、文化的交融與發展開辟了道路。
第四部分展廳實景
“王孫誥”戈
龍紋器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