婦好鸮尊
婦好鸮尊??河南博物院藏
商代后期前段(殷墟二期)
通高46.3厘米,口長16.4厘米,足高13.2厘米,蓋高13.4厘米,重16千克
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小屯宮殿宗廟遺址西南側婦好墓出土
婦好鸮尊整體為一昂首挺胸鸮形(鸮,也作鴟鸮、鴟梟,是中國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稱)。鸮小耳高冠,圓眼寬喙,雙翅并攏,粗壯的兩足與下垂的寬尾構成三個支點。鸮頸后有鋬,頭部后面開一個近半圓形的口,上面有蓋,蓋前端有一站立狀的鳥,鳥后有一龍。面中部及胸前中部各有扉棱一條。
整體以雷紋做襯地,蟬紋、雙頭夔紋、饕餮紋、盤蛇紋等交互使用。喙的表面和胸部飾蟬紋,頸兩側各飾有一條一身兩頭的怪夔,兩翅前端各有盤蛇一條,蛇頭呈三角形,蛇尾向尾部延伸與翅平行。頸后部、蓋面飾饕餮紋,鋬下、尾上有鴟鸮一只。蓋下邊沿有內折的子口,可與器口相合。器口下內壁有銘文“婦好”二字。
從銘文可知,該尊是婦好的器物。婦好鸮尊共有兩件,形制、紋飾、銘文亦基本相近,為一對。另一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,通高45.9厘米,重16.7千克。
學界認定,婦好鸮尊的年代屬于殷墟青銅器二期,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一件鳥形銅尊。作器者把豐富的想象力與合理的夸張相結合,巧妙地以動物為題材,塑造成使用禮器,既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,又有藝術的概括處理。鸮尊生動的造型配以繁縟的紋飾,使整件器物顯得更為威嚴獰厲,蘊含著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,是罕見的藝術品。
(攝影:牛愛紅。文字內容原載于河南博物院鎮院之寶系列圖書《婦好鸮尊》,李琴編著,鄭州:大象出版社,2017年10月,ISBN-978-7-5347-8894-9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