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器物名稱:四神云氣圖壁畫
所處時代:西漢早期
器物規格:長5.14米,寬3.27米
出土時間:1987年
出土地點:河南省商丘永城芒碭山柿園漢墓
?
在“河南博物院'九大鎮院之寶'”中,四神云氣圖也許是最易被參觀者忽略的--盡管它“體量”最大,16.8平方米!
至少于我而言,忽略是客觀存在過的--直到四神云氣圖入選“九大鎮院之寶”后,才與它見了面。而其他8件國寶,我都相當熟悉。
因不知四神云氣圖“藏”在哪兒,只好找了位講解員“帶路”。
當她指著一面墻,說“那就是四神云氣圖”時,忽然記起:之前,從這兒走過,總把它看成一塊“掛毯”。
一片鮮艷的“中國紅”上,跳躍著一條很現代的中國龍--如此鮮艷,如此現代,乍一看,它不是當下的“掛毯”,就是明清的一方織錦??磥?,它不能留住我的腳步,是有它自身的原因的。
豈料,它是“敦煌之前的敦煌”,是2000多年前畫在西漢梁王劉買墓室主室里的壁畫!是中國目前所見時代最早、畫面最大、級別最高、保存最為完整的壁畫!
舉世無雙的四神云氣圖,先是被我一再忽略,后嚇我一個趔趄。
燈光慢慢暗下來,它淡出視野,躲進玻璃框中;稍一走動,燈光慢慢亮起來,它又慢慢走了出來。如此反復數次,總算看清了一二--青龍在天,體態矯健,逶迤磅礴;青龍之足,酷似人腳;前兩足,一足踏云氣,一足踏翼翅;后兩足,一足接朱雀之尾,一足長出花朵(該花朵及下文花朵,學者皆釋為荷花);龍尾,再生長莖花朵。青龍之上,有攀龍朱雀(鳳凰)。它嘴銜龍的鹿形之角,脛生花朵,尾接祥云而又生花朵。此,構建而成“龍飛鳳舞”,共游天際的畫面主題。
青龍之下,是一白虎。它仰首張口,做攀援狀,欲吞靈芝,欲“攀龍附鳳”;其腳踏云氣,躍起飛騰,似欲與龍鳳,同走天穹。
怪獸(有學者釋為玄武)在龍嘴之前,它被彎曲、有力的龍舌一鉤而起,龍舌與怪獸軀體盤旋數道彎兒,龍與怪獸似在打鬧嬉戲。
青龍、朱雀、白虎、怪獸四神,同在云氣勾勒的頗富裝飾感的“畫框”(上部是開放的)中,遨游云天;相伴它們的,是祥云、荷花、靈芝等。在這兒,云氣、荷花、靈芝,充當的是四神升仙媒介。云氣構成的開放式“畫框”之外,還有一個裝飾感更強的封閉式“畫框”。該“畫框”綬帶穿璧,璧似銅錢,但非“孔方”;其圓形孔道,似為“天門”,預示著墓主人登臨仙界,須先穿過玉璧之孔道。
“四神云氣圖是'掛'在博物院展廳的,這種處理,有利于壁畫保護,卻不大便于參觀者領悟畫之寓意?!焙幽瞎糯ㄖWo研究所研究員陳進良先生說,“其實,這幅壁畫是繪在墓室主室頂部的,且還有一個小小的天弧,不像現在,平展展的?!?/p>
四神云氣圖下,有個“求仙臺”?!扒笙膳_”上,放置了什么東西,無從知曉……當考古工作者進入墓室時,一撥撥兒盜墓者乃至當地百姓,已點燃蠟燭乃至橡膠輪胎,對其“掃蕩”兩個多月了……
龍飛鳳舞步步生蓮
蓮花寶座,一步一蓮——在當下中國,關于蓮花的“聯想”,總是佛家的。
四神云氣圖的出土,告訴我們:中國神仙世界關于蓮花的“聯想”,比佛家更為大氣磅礴;中國神仙世界里的蓮花,與釋迦牟尼一步一蓮的傳說相比,一則落到了實處,二則更大膽、更浪漫。
在四神云氣圖中,青龍從脛到腳到尾,身上處處生蓮,朱雀脛、尾生蓮,白虎兩耳生兩蓮。在四神云氣圖中,蓮花升仙寓意之烈,堪比云氣——花朵與云朵,共同成為升仙媒介。靈芝雖然參與了升仙活動,但在四神云氣圖中,它只是個“點綴”,少得很。也許在西漢神仙家的眼里,其顯要性,是不可與蓮花、云氣同日而語的。靈芝在立壁壁畫中,出現較多;到了升天的時候,似乎就不怎么頂用了。
由此,我想到剛寫過的河南博物院的另一件“鎮院之寶”蓮鶴方壺——那壺上的雙層蓮花,難道僅僅是寫實之蓮花,而與神仙世界沒有瓜葛嗎?
蓮鶴方壺雙層蓮花之上,站立的是青銅之鶴——關于鶴是升仙媒介,我在《蓮鶴方壺》中已寫了很多,將它與王子晉吹簫駕鶴、賈湖骨笛等進行過不少勾連。但是,當我看到四神云氣圖中的朱雀時,還是忍不住想發出一問:仙鶴,是不是演化成了四神中酷似丹頂鶴的朱雀了呢?
在中國文化中,鶴就是仙鶴,仙鶴就是丹頂鶴——四神中的朱雀,又名朱鳥;因為朱鳥本存在,就有學者把它解讀為鳳凰;因為鳳凰還是不存在,他們再把鳳凰解讀為野雞。
野雞倒是有的,但它的樣子,離四神云氣圖中的朱雀很遠。而丹頂鶴,卻酷似壁畫中的朱雀。丹者,朱也——朱鳥本離丹頂鶴很近,但學者們一說朱雀是什么野雞,四神云氣圖中的朱雀,倒顯得有些不好解讀了——這朱雀,不像那飛不高的野雞,酷似那遨游太空的丹頂鶴!
其實,解讀四神云氣圖,我們就會很容易地發現:不是野雞變成彩鳳凰,而是仙鶴變成彩鳳凰(四神中朱鳥、朱雀,就是傳說中的鳳凰)。由此,讓我想到,中國文明盡管滿天星斗,但某些學者企圖拋棄中原文化而研究中國問題,那是會走火入魔的。
寫到這兒,想起前幾天看到的一則標題為《“中華第一城”良渚古城考古意義不亞于發現殷墟——“中國朝代斷代應從此改寫”》的新聞,說:“良渚文化一向被譽為‘文明的曙光’。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,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、水平最高??脊湃藛T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,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。北京大學教授×××等考古學家指出,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,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,可稱為‘中華第一城’……知名考古學家×××在實地考察后明確指出,良渚古城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,也是中國目前所發現史前文明時期規模最大的古城,可稱為‘中華第一城’,其意義不亞于殷墟的發現……良渚古城的發現,有人認為中國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——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、商、周,改成良渚……”
這,不知是新聞人的“無良”,還是學者們的“惡搞”。但不管怎么說,“中華第一城”不是一塊尿布,想丟在哪兒就丟在哪兒;夏商周三代不是兒戲,“良渚”怎可小孩過家家般地“改朝換代”,成為泱泱吾華之開國王朝;中國政府啟動的“中華文明探源工程”不是游戲,不會因名頭大了一點兒的某些老頭兒的“惡搞”,就能從黃河移師到錢塘江的。
考古學永遠是“瞎子摸象”,大地的秘密是永遠沒法全部揭露的;歷史已經丟掉的無數信息,我們也是永遠沒法找回來的。
也因此,寫到四神云氣圖時,就想看看過往的蓮鶴方壺、賈湖骨笛等,看看仙氣濃烈的緱山(在河南偃師)——春秋周王室王儲子晉在緱山吹簫駕鶴升仙;西漢漢武帝在緱山等候神仙接引成仙……
賈湖骨笛(仙鶴尺骨制作,人與天交通的神器)——蓮鶴方壺——云紋銅禁——四神云氣圖,河南博物院“九大鎮院之寶”中這四件重器,恰恰構成一個中國神仙思想的序列。至于云紋銅禁,假如沒有精神追求,鑄造如此復雜的云朵只是為了看看,那還不如看天上的云彩賞心悅目。
在四神云氣圖中,仙鶴演化為朱雀,荷花、云朵是升仙媒介,它們與青龍、白虎、玉璧、靈芝、怪獸等,共同構建起西漢初年一個時代的思想高度——四神云氣圖是中國神仙世界集大成者,更是西漢初年中國神仙思想的一部史詩。
壁畫顏料無古無今
“一旦損壞,不可逆轉!”1992年,時任河南省委宣傳部部長的于友先同志看過四神云氣圖后,感到柿園墓不宜久留此圖,征詢時任河南省文物局局長楊煥成:“有沒有力量,把它給揭下來!”“在石頭上揭取壁畫,別說那時全國沒有先例,就是現在,也只有這唯一的一次?!标愡M良說,“石頭上揭畫,石壁不能動,地仗(石與顏料間的泥土與石灰混合層)只有2-3毫米,壁畫還掛在‘天上’,揭取難度可想而知。領導給了任務,咱不能打退堂鼓!”
到了現場,陳進良才發現,柿園墓墓室立壁壁畫,已經遭到了難以挽回的損壞?!皝y刻亂畫,亂搗亂戳,相當嚴重。南壁2米以下的畫面,徹底被毀??脊殴ぷ髡呷腭v前,盜墓賊與當地百姓把柿園墓墓室當家似的,進進出出,兩個來月。他們點燃蠟燭乃至橡膠輪胎照明,一層炭粒,已經附著在壁畫上。畫的色彩,已有些暗淡。據當地百姓講,墓剛打開時,畫水靈靈的,鮮艷奪目!”陳進良說,“立壁壁畫破壞嚴重,不再揭??;就是需要揭取的主室頂部的這幅四神云氣圖,也留下棍棒搗戳的痕跡。一撥兒一撥兒的盜墓賊,拿著棍子到處亂搗,他們在找‘藏寶洞’呀!”
除了人為破壞外,墓室被打開后,環境的改變,也讓壁畫產生龜裂、地仗層脫落、霉斑污染等病變?!敖胰】隙〞Ρ诋嫯a生新的傷害,畫面會留下魚鱗紋,是不可避免的。16.8平方米的畫面,也不可能一下子全揭下來,必須分割揭取。這樣,還會留下傷痕。這傷痕,幾乎也是無法徹底修復的。但不揭取,一旦損壞,那更不堪設想了?!标愡M良說,“為了減少對畫面的損傷,我盡可能采取大塊揭取,16.8平方米,分了5塊。至于怎樣揭,那就搭起架子,仰起臉,用批灰刀,一點兒一點兒地慢慢切下來唄。前前后后,花了一個半月。運到河南博物院,5天,就裝上了?!标愡M良先生說:“時間趕得太緊,太快了,所幸沒有出現大問題?!?/p>
“將近兩個月,還快呀!”記者問。
“在意大利,人家那幾百年的壁畫,這么搞一回,沒個幾年甚至十幾年,能成?討論、論證、科學實驗,等等等等,人家是不會留下什么‘萬一’的!”陳進良先生說,“咱這是傻大膽,想想還后怕得很!但咱沒錢,15萬元的經費,不這樣干,也不行呀!”
經費主要用于各種科學實驗,結果表明:地仗層由黃土與沙子組成,并加入了石灰;地仗層的沙泥,不是當地沙泥所制;2000多年地仗不脫之謎,還沒有找到一個我們需要的“標準答案”;壁畫顏色四種:紅色、白色、黑色、綠色;射線衍射定量分析表明,紅色為辰砂(俗稱朱砂、丹砂),白色為白云母,綠色為孔雀石,黑色為辰砂加等量孔雀石。這些顏料,都是無機礦物質,符合中國師法自然、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。其中黑色(辰砂加等量孔雀石調和而成)、白色(白云母),在中、日兩國古代壁畫中,目前尚未發現有哪個壁畫像四神云氣圖這樣,使用黑色、白色顏料的。
四神云氣圖保存如此之好,它的地仗與材料創新,也是值得關注與研究的。
?
【專家點評】
點評專家:河南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研究員 陳進良
1986年5月,永城市芒碭山鎮柿園村村民在本村開山采石時,發現一座結構復雜、規模宏大的西漢梁國王陵。該墓“鑿山為室”,由甬道、主室、便房、廚房、更衣室與眾多耳室組成,布局與當下兩廳數室之套房相若,總面積385.5平方米。
該墓因在柿園村,故被命名為柿園墓。墓主是西漢梁國第二代王——梁共王劉買。而劉買,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國開國藩王梁孝王劉武的兒子。
劉武是漢文帝次子,所領梁國統轄從河南開封到山東泰安一帶的40多座城市,疆域遼闊,土地肥沃,是西漢初期最強盛的藩國之一。在“七國之亂”中,橫亙在叛軍與洛陽、長安之間的梁國堅守城池,為捍衛國家統一與劉家天下,作出過巨大的貢獻?!捌邍畞y”得以平定,劉武至少有一半功勞。劉武自恃功高,加之得母后竇氏寵愛,漸生奪取帝位之心。他制造兵器,廣募豪杰,重斂錢財,金錢珍寶,甚至勝過長安中央政府,最后發展到與漢武帝爭奪帝位。關乎此,從他的兒子梁共王劉買墓出土225萬枚約5500公斤銅錢,可窺一斑。
柿園墓出土的最寶貴的東西,就是被譽為“敦煌之前的敦煌”的四神云氣圖。該壁畫不但是中國目前所見時代最早、畫面最大、級別最高、保存最為完整的壁畫,更是一部承載西漢初年中國神仙思想的壯麗史詩。